“上周,我在成都开会期间,早上去成都的一个大公园晨跑,我得知成都正在执行一项规划,将城市道路分成6个功能种类,其中就包括生活型街道,主要是为居民创造生活娱乐、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这个思路非常棒,人们需要了解,甚至在中国还有很多人并不知晓。”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通过视频连线回答观察者网的提问时,针对成都城市道路创新性规划、设计、建设,说了这样一段线个功能分类创新实践,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创新活力,让这位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点赞?对此,我们深入城区昔日“老破小”变身“网红”的街与道展开调研探寻答案。
祠堂街位于成都中心少城片区,与人民公园隔街相望,紧邻宽窄巷子和,在地理位置上是妥妥的城市C位。这条不足300米的老街,历史可以追溯到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1xbet,住在少城的八旗官兵给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建生祠。这个生祠就修在你们脚下,所以这条街就叫做祠堂街。年羹尧后来被雍正赐自尽,这生祠肯定弄不下去了,就改成拜关二爷的关帝庙,但是‘祠堂街’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老字号成都诗婢家执行董事柏添给外地来蓉朋友介绍说。
在斑驳的梧桐树掩映下,川派盆景微景观、绘画性种植等将破墙透绿的人民公园与街区串联起来,文化街区与自然美景交融的美好,使祠堂街显得静谧、优雅、别具一格。
老街里的不少“新面孔”,国货新锐香氛观夏西南首店、美国高端户外品牌Patagonia西南首店、波兰潮牌MISBHV全球首店等等,或是零售门店,或是品牌主题展馆,或是社群集结地,形成了重磅品牌先锋空间设计与祠堂街百年文化积淀互相融汇格局。新与旧的激烈碰撞使老街焕发生机,摇身一变成为成都年轻人逛gai、看展、观景、休闲、交友的“新贵”。
“晚餐后我常带着外地来的朋友,沿着老街步行,迷离的霓虹灯和婆娑的树影入眼,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画面入脑,舒缓的轻音乐入心……还有那些成双成对的俏丽背影映在斑驳的老墙上,呈现动与静、年代感与时尚感,给人无比舒适与惬意之感。祠堂街已是这座城市青年人City walk的又一最佳场景。”柏添边走边感慨。
春熙路热闹的是生意,祠堂街热闹的是文化,这是老成都人的印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街上光私营书店就有81家。青砖红瓦的金秋茶社,曾是这条街上火爆一时的文艺茶铺,紧挨着它的是《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当时,徐悲鸿、张大千都在祠堂街举办过画展。附近街坊邻居走出家门,就可以一睹大画家的风彩。
“文艺指数”爆表的祠堂街,“好吃指数”也很强势,很多成都来头很大的餐厅都诞生于此。最为人们熟悉的是“老妈蹄花”。一轮轮的人走,一堆堆的人来,一锅热气腾腾的蹄花汤、一碟蘸料、一碗干饭,成为夜归人最好的慰藉。
不止“老妈蹄花”。祠堂街上曾经的聚丰园就是最著名的包席馆之一,由川菜大师李九如创办于光绪二十九年(1887年)。“包席出堂一概操办,中菜西菜均有供应。零餐不仅以大菜为主,而且质量高。为蓉城当时使用雪白台布的第一家。此外,店内西餐部一律使用高脚酒杯,且供应地道的威士忌、人头马洋酒。当时给顾客上得最多的四冷道,皆为地道的法国味。” 当时的聚丰园究竟有好洋盘,去翻一翻巴蜀历史文献,品一品这些记载的文字,就能深切地感受到。
不同于聚丰园的洋气,努力餐店名取自《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走的是人民大众路线年迁至祠堂街。当时,努力餐供应的蒸饺、蒸碗饭和小份菜肴物美价廉,很受欢迎。
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辉煌一时的祠堂街在岁月磨砺中遭遇了没落。“街边一栋小楼里,挤了几十户人家,有些一家三代人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下雨天上厕所都需要打伞,洗澡要提水到公共浴室。”七十多岁的史大爷是老住户。在他的回忆中,曾经一段时间,祠堂街房子老旧破败,街道杂乱,交通拥堵,一度沦落为成都中心的一条“破”街,与旁边蜀都大道的繁华极不协调。“我们一条街的人都渴望快快改变现状,可是我们自身哪有这个能力啊。”
2019年,《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出台。《导则》定位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1xbet、景观型街道、产业型街道、交通型街道和特定类型街道六大类型特色街区场景,以推动街道建筑更新与空间“人性化”转型。破旧百年祠堂街成了先行先试的街道之一,转机来临。
根据祠堂街的特定场景,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认真调研与适体规划。“街与道一体化规划把街道两侧的房子和路面统一成围合空间,对空间内的交通、设施、景观环境、建筑界面等各类要素进行一体化的设计,实现了区域街与道的整体环境改善和市民生活空间品质提升。”青羊区公园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局策划规划科科长王永卫说。
“对祠堂街的改造,首先是在保留街巷的格局基础上,6座百年建筑严格按照历史修缮保护,以保持气质清冷、调性高雅的底色,尊重历史;同时恢复了永顺胡同等6条巷道格局,主街道面缩减为两车道,单向同行,保留了原本39棵梧桐树的景观氛围,增加慢行空间,结合街对面人民公园破墙透绿,构建起绿色生态街区,往日热闹的市井画面重回人们眼中,大家从中找到了熟悉的感觉。”谈及街道一体化改造,王永卫如数家珍。
2022年,百年老街上的居民全部迁入新居。祠堂街改造一期工程也在2023年6月完工,并顺利开街。
“旧祠”变“新堂”。祠堂街的改造升级,重点在构建“十分钟文艺生活圈”,青羊区成立了祠堂街艺术社区运营机构来专业运营。“整个艺术社区,以珍贵的文保建筑和历史建筑为基底,通过招引符合祠堂街调性高雅、气质清冷的品牌业态进驻,促使古建筑活化利用达到理想状态,以此复兴本地文化记忆,将外界的视线重新拉回这处文艺腹地。”祠堂街艺术社区运营方、成都市星光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马玉说。
祠堂街区呈“三角形”,端头的第一栋建筑是一家美术馆。“我们美术馆也在经营自己的艺术朋友圈,希望把街区的商户联合起来,共同提升片区的文化氛围。”美术馆(祠堂街店)相关负责人说。
在激活城市空间、赋新历史文脉之后,目前祠堂街艺术社区一期已拥有1家全球首店及众多西南首店,作为一处个性鲜明、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为周边包括四川美术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博物馆等在内的众多重点文化机构提供了具有在地特色的资源配套,以“复合美学空间”共同架构起“十分钟文艺生活圈”,补充完善了城市文艺图景。
“我们会不定期邀请合作的机构驻店,为户外爱好者提供交流的社群活动,有冲浪、攀岩、徒步、飞蝇钓等。能在百年老建筑中工作,我非常珍惜,在这里的一砖一木中,都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Patagonia西南首店的一名店员说。
此外,还有毛手毛脚宠物主题展等各式新潮好玩的展览。各类主题丰富的历史文化展览也是常来常新。“潮头·潮流——新华日报馆的日常与新事”“恰是百年风华——成都市国如有革命文物核查调查成果展”“新声·新生 祠堂街百年影像展”……展览以贴近现代年轻人需求的方式,提供一种“精神淘宝”式的游逛体验,不断延伸街区的艺术内涵。
品牌组合多元化和个性化,打造文化交融的全新消费空间,让艺术气质与社区烟火气共生。重回市民身边,祠堂街已成为这座城市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的新核心,艺术与商业跨界融合的新封面。
像祠堂街一样,金牛区星辉中路北门大桥至太升桥之间,老旧工人小区老街巷也实施“焕颜术”,变成了北门里·爱情巷特色街区。红心、520、1314、爱情锁链……所有的元素都在表达着一个主题:爱情。在这里,设计师精心设计出多处别致独特的小品,一步一景,随便一拍都可以直发朋友圈。
憨态可掬的熊猫、缤纷的花丛、印满垃圾分类图标的墙壁……杂乱空间摇身一变,成为闲适新空间。近日,家住高新区元华一巷的大爷大妈们出门遛弯经过街道巷口时,总能感受到新变化,“买菜回家走过这里的时候,坐在这里能缓上口气,看着舒心,每天都有种不一样的感受。”
作为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牵头部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立了成都市街道“1+N”的技术管理体系,即以《导则》为引领、N项相关标准作为配套的技术体系,指导、统筹街道空间的设计建设。首批划定15条城市主要干道和31个重点片区内街道,作为开展街道一体化设计的实施项目。不到3年时间,成都成功打造了包括祠堂街在内一大批网红街道,一来丰富了市民的街道体验,二来点亮了城市名片。
城市是人相聚的空间,人们在公共空间聚集到一起,包括祠堂街在内的共享、开放、包容、距离感、边界感日益淡化的新公共空间1xbet,逐渐成为成都市民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
在成都,如今出去逛街,大家有了更多的选项,逛街的地方不再是单一的商场和街道,而是去往更加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空间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新可旧,它们可能是一处社区、一个文创园、一座公园、一条老街道……这些地方逐渐成为年轻人体验城市生活的新方式,除了买买买的购物消费方式,还有了如Citywalk、看展、读书、休闲等更加多元、开放与包容的体验。
古戏台下,一边听川戏一边晒太阳;古建筑空间里,一边感受历史回音一边细品艺术展览;社区草地上,一边品茗一边席地而坐听诗词吟颂;锦江上,一边听细雨呢喃一边摇撸碧波品美酒……众多沉浸式、交互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在街与道里繁荣生长。这些别具特色的场景和体验场所,不断丰富市民生活美学载体,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增加着成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